查看原文
其他

《江淮论坛》2021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名家新论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理论突破与实践超越    

张树华(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孙燕铭  梅 潇  谌思邈(13)

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陈江华   于 娜(23)

旅游产业与信息化耦合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吴代龙   曹芳东(29)





经济  管理 


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应对之策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郝全洪(37)

公司治理效率、外部治理与商业银行绩效

 李晓庆  杨 帆  朱苏祺  曹广喜(44)

间断均衡理论视角下中国应急管理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其提升路径

王妍妍  孙佰清(54)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探索与机制改良

   ——以河长制为例

贾先文(62)






政治  哲学


“全过程民主”:运作形态与实现机制

唐亚林(68)

“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

   ——答陈嘉明、苏德超

陈 波(76)

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研究

李 锐(85)

嵇康音乐审美与伦理人格的构建

张盈盈(91)

从分家阄书看明清以来徽州乡村“孝”的伦理实践

刘伯山  赵懿梅(97)

徽州马头墙文化及其价值

宋 尧  周学鹰(106)






法律  社会


俄罗斯法治化营商环境治理绩效的生成逻辑

 宋林霖  黄雅卓(112)

法定数字货币的刑法问题及其立法完善

尚柏延  冯卫国(122)

新时期中国人口学的发展方向

穆光宗  林进龙(132)

家庭养老非正式制度演变及价值驱动

 韩振燕  柳 汀(141)

网民网络心理依赖、疏离现实与自我救赎

周 彬(147)






文学  艺术


儒、道、释:贯云石文学创作的思想内蕴及意义

 刘 洋(153)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历史叙述的三种范式及其问题 

 雷 鸣(159)

作为审美中介的大众传媒及其审美效应

卫垒垒(167)

论清代“姑苏版”中的女性符号

庄 唯(174)

艺术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魏国彬(180)

城市身份的视觉建构:哈尔滨城市电影异国情调特质探析

 李思扬(187)



论 文 摘 要



01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理论突破与实践超越                   


张树华


摘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进一步分化重组,世界进入动荡、变革与深度调整期。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一方面需要精准把握冷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的总体特征与基本逻辑,进一步找准自身的时代定位与发展方向,科学回答“今天的世界怎么了”“未来又将走向何处”的时代之问;另一方面,需要紧跟时代脚步,呼应人民期待,自主自为自强,通过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动荡变革的世界中实现思想突破与学术超越,切实增强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关键词: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主自强;高质量发展



02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研究                


孙燕铭  梅 潇  谌思邈


摘要:当前,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的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对于深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和属性,将绿色专利数量作为绿色技术创新产出的主要衡量指标,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分析2008—2019年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利用Moran’s Ⅰ指数检验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关联特征,进而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长三角区域绿色创新活动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绿色创新活动总体呈现出空间集聚效应,这种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东部城市绿色创新水平较高,且有逐渐扩散的趋势。局部上,各城市绿色专利空间格局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地区联系较弱的城市数量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在驱动因素方面,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政府研发支持、环境规制、人力资本水平都对长三角区域绿色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于绿色技术创新发展存在抑制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的绿色创新激励作用并不明显。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长江三角洲;时空格局;驱动因素



03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陈江华  于 娜


摘要:长三角科技一体化既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自身更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诉求。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先后经历了碎片化创新阶段、全面提升阶段、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阶段等,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相辅相成。长三角科技一体化存在知识创新一体化发展潜力大,人才引进机制亟需完善;技术创新一体化活力突出,成果转化力度有待增强;基础设施投入逐步增加,创新生态群落亟待优化;产业创新一体化成果显著,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尚未健全等问题。加快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更高质量一体化能力提升,应着力于健全人才引入机制,激活人才市场资源;引导技术水平提升,推动创新与产业协同;强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群落;强化区域统筹协调,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先导作用。

关键词:长三角;科技一体化;机制演进



04

旅游产业与信息化耦合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吴代龙  曹芳东


摘要:文章在构建长三角地区旅游产业与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7—2019年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旅游产业与信息化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2019年长三角旅游产业和信息化水平评价值总体逐年上升,耦合度保持在0.93以上,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②耦合协调度类型从以低度耦合协调过渡到以中、高度耦合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呈现东南部区域高、西北及西南区域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耦合协调热点显著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东南部、上海以及浙江西北及其中部地区,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江苏北部、安徽西北及西南地区。③耦合协调度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间具有显著的作用力差异和空间异质性特征,政府调控能力、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因子对耦合协调度的正向作用呈逐年增强态势。

关键词:旅游产业;信息化;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影响因素;长三角地区



05

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制约因素与应对之策          

   ——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若干思考

郝全洪


摘要: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产业理论的简化还原论、一般均衡分析的思维方式,更加重视系统论观点和系统分析方法论。构建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需要强化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充分运用系统科学理论成果。基于系统科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别从系统初始条件与演化路径关系、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系统演化与环境约束关系、系统内环境与演化动力关系、系统自组织与他组织关系等视角,研究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中的若干制约因素,提出实现我国产业体系转型演进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现代产业体系;系统科学;协同发展;创新引领



06公司治理效率、外部治理与商业银行绩效  


李晓庆  杨 帆  朱苏祺  曹广喜


摘要:文章以我国63家商业银行的2008—2019年数据为样本,基于DEA模型测度银行公司治理效率,并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公司治理效率与银行绩效间的关系以及外部治理因素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水平良莠不齐,国有银行的治理效率最高,城商行次之,股份制银行最低。(2)公司治理效率对银行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尤其是国有银行。(3)为了满足资本监管要求,持有过高资本充足率,反而制约公司治理效率对银行绩效的提升作用。反倒是通过提高信息披露程度,可以加强公司治理效率与银行绩效的正向关系。(4)对城商行而言,地方财政压力的增加会弱化公司治理效率与银行绩效间的正向关系,这种弱化作用在2015年之前以及在非上市城商行中表现明显。

关键词:公司治理效率;银行绩效;外部治理;DEA模型



07间断均衡理论视角下中国应急管理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其提升路径   


王妍妍  孙佰清


摘要:应急管理政策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依据。从间断均衡理论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应急管理政策经历了以单灾种分项管理为主导、以多灾种综合应急为核心、以总体国家安全为引领三个时期,外部焦点事件发生与内部决策层理念转变均会引起政策演进。政策场域由决策层一元主导向决策层主导下的多元参与转化,政策图景历经单灾种应对—综合应急—总体国家安全的转变,且焦点事件驱动作用不断增强。未来健全优化中国应急管理政策,必须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扩大多方协同的政策场域、强化政策图景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兼顾焦点事件的“驱动—回应”与决策层理念转变的“推动—响应”,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提供坚实保障。

关键词:应急管理政策;演进逻辑;间断均衡理论;焦点事件;理念转变



08

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探索与机制改良                    

   ——以河长制为例       


贾先文


摘要:流域是以水为核心要素和纽带形成的特殊空间。流域的跨域性和跨域流域的整体性决定了单一区域、部门、手段无法实现其有效治理,必须加强制度创新,化解治理困境。地方政府“自下而上”探索和中央政府“自上而下”推动,创新性地提出和实施了河长制。河长制统一了省域内流域生态环境行政管辖权,化解了制度上的激励困境,实行治理手段和模式多元化,推进多目标整体治理,有效改进了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效果。这种“自下而上”探索与“自上而下”推动的制度,终因“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力度不够,影响治理效能,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良,构建适应我国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上移宏观规划协调权限,“自上而下”高位推动流域治理;下移微观治理重心,“自下而上”多元参与流域治理;实行综合性一体化动态运作,全天候和全过程提供服务;实现信息开放共享,有效回应社会公众需求。  

关键词:河长制;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创新;治理机制



09

“全过程民主”:运作形态与实现机制  


唐亚林


摘要:“全过程民主”是人民民主价值与制度框架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化运用,通过利益需求满足、透明公开参与、理性协商共识、制约监督纠错的链式内在有机互动方式,将人民的需求、人民的参与、人民的协商、人民的监督有机统一起来,实现了将人民民主所追求的民主性质与民主运行的质量有机结合的目标。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人民民主进入实践操作层次的形态与机制的实践创新与理论提炼,创建“全过程民主”的回应式民主、参与式民主、协商式民主与监督式民主四大运作形态,以及实施精准识别机制、精致发展机制、精明推进机制、精敏发现机制四大实现机制,创造了人民依法、主动、有效参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制度形态与机制体系,深化了对人民民主“一二三四五”制度框架与运行机制的认识,丰富了人民民主的实现方式,提升了人民民主的运行质量,开创了比西式民主更为多样、更为有效、更为灵敏的人民民主新型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民民主;全过程民主;中国式民主;运作形态;实现机制



10

“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        

    ——答陈嘉明、苏德超


陈 波


摘要:“事实”概念是一个本体论赘物,它无法为真理的客观性提供担保,所依据的“语言与世界同构”说是一种虚构。在原则上可为物理个体、性质、关系等提供同一性标准,却无法为本体论意义的“事实”提供同一性标准。不存在与否定命题相对应的“否定事实”。表象论、给予论对真理符合论提出了严重挑战,却会导致极端怀疑论,无法合理地说明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功,而符合论所假定的实在论却是使科学成功不成为奇迹的唯一哲学理论。没有“事实”概念的新符合论还有许多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新符合论;“事实”概念;真理的客观性;同一性标准;极端怀疑论;实在论



11

荀子人性论的历时性研究            


李 锐


摘要:学界对荀子人性论的考察有很多,但多是利用共时性的方法来研究。虽然当前的研究已改变了荀子主性恶这种简单的叙述,如提出荀子是性朴论、《性恶》非荀子作品等,但这些观点并未取得普遍认同,而新说旧说看似都言之成理,以致争论不休。如果从历时性的角度进行研究,将会发现这些不同的观点是思想家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看法,是历时性的观点,并无矛盾。以荀子的人性论为例,说明对其人性论思想进行历时性研究是可行的,将使我们对先秦人性论的研究有很大的改观,或使日后类似的专题研究多运用历时性研究法。

关键词:荀子;人性论;历时性;性恶;性朴



12

嵇康音乐审美与伦理人格的构建      


张盈盈


摘要:嵇康音乐美学的价值在于,通过对传统儒家音乐美学的批判在音乐审美中塑造了伦理人格,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向儒家伦理的复归。目前,学界对于嵇康音乐美学的研究通常以儒家音乐审美思想为参照,将其置于传统儒家伦理的对立面,以突出嵇康音乐美学的超越与突破。这类观点大都阐发嵇康音乐美学的颠覆性价值,或是将其视为嵇康借音乐表达政治的“抗议”从而阐发他的政治理想,或是将其视为嵇康在人生论上的理想与现实的调和。这些观点颇有建树,但忽略了嵇康音乐审美对伦理的建构。嵇康乐论的独到之处不是以音乐滋养人的审美人格,而是独特的抑导结合的教化原则——“为可奉之礼,制可导之乐”,塑造了伦理人格。

关键词:嵇康;音乐审美;伦理人格



13

从分家阄书看明清以来徽州乡村“孝”的伦理实践                


刘伯山  赵懿梅


摘要:徽州文书中有大量的分家阄书,反映的是徽州乡村民间分家析产的实态。徽州人的分家遵循传统的诸子均分制,但具体实施有多重因素参与其中,尤以伦理的关照为重,务实地践行“孝”的理念,将事亲、敬宗和有后具体落实到经济利益和日常生活的实处,并形成惯例。这是传统徽州社会能够保持千百年稳定与繁荣的重要因素,许多经验与做法对今天的家庭伦理建设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应对不无启迪意义。

关键词:徽州;分家阄书;孝;伦理实践



14

徽州马头墙文化及其价值            


宋 尧  周学鹰


摘要:徽州文化符号马头墙,产生于明代中期,是我国防火理论、硬山顶建筑的普及、地方官府政令,以及徽州自身地域因素相结合的产物。因徽商的兴盛,马头墙随徽商扩张流及全国各地,并被徽商赋予了装饰美化、宣扬思想等多方面功能。这一过程促进了徽文化与当地文化的融合,马头墙亦逐步演化为中华建筑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这种文化现象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重视视觉载体的传播作用;二是弘扬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不仅要海纳百川,还需政策法规的正确引导和扶持。以史为鉴,徽州文化符号马头墙的缘起与流布,为今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马头墙;建筑史;徽文化;文化传播;文化自信



15

俄罗斯法治化营商环境治理绩效的生成逻辑              


宋林霖  黄雅卓


摘要: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行政,政府才能为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经营环境。中国与俄罗斯地理毗邻、政治互通、经济互连,同属经济转型国家,拥有相近的发展诉求。俄罗斯灵活、丰富、完善的法律体系,寓于营商环境治理的“流程—组织—制度”逻辑之中,大幅度提升了俄罗斯营商环境治理水平,并呈现出“法治助推和支撑改革”的显著特征。兼备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特征的公司法,实现法典化的知识产权立法,提供担保也给予限制的外商投资法律规范,奠定了俄罗斯营商环境治理的法治基础,是俄罗斯营商环境排名获得相对优势的原因。参照其经验,中国应加强法治助推的电子政务建设、税收与监管制度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绩效。

关键词:俄罗斯;营商环境;法治化;治理绩效



16

法定数字货币的刑法问题及其立法完善   


尚柏延  冯卫国


摘要:DC/EP是我国的法定数字货币项目,目前已经进入小规模试运营阶段。DC/EP与虚拟货币、私有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等在发展历程上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法律属性具有承接性,同时,其技术架构还决定其属性不限于法定货币,还包括合同、交易及身份信息等内容。DC/EP作为法定货币新型样态,目前的货币犯罪体系无法适应其法律属性变化所带来的变革:一是其法律属性直接导致货币犯罪侵犯法益的范围扩大,二是货币犯罪的构成要件内容面临更新,三是刑法的犯罪预防功能被削弱,四是竞合犯的处理出现难点。对于这些问题,通过刑法解释进行调整已经不能妥善解决,需要在立法上考虑增设专门的妨害数字货币管理秩序罪。

关键词:数字货币;DC/EP;货币犯罪;立法



17

新时期中国人口学的发展方向        


穆光宗  林进龙


摘要:近年来,中国人口发展转变倒逼计生政策作出相应调整,有人开始担忧伴随计划生育实践成长起来的本土人口学的学科前景。文章就人口学不是计划生育学进行了澄清,就计划生育实践及其政策转型对中国人口学发展的意义进行了梳理,就当代中国人口治理逻辑演变和人口学如何回应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进行了探讨。认为中国人口学发展的机遇和使命是:在后计划生育时代,应该为计生改革和人口政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在人口转型时代,应该为前瞻应对人口转变的系统风险提供学理支撑;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新时代,应该主动担负起优化人口治理、创新人口服务和完善人口管理的时代使命;最后,人的全面发展呼唤全面发展的人口科学,要求人口学加强学科生态建设和提升学术公信力。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口学;人口生态;人口发展风险;人口优化



18

家庭养老非正式制度演变及价值驱动 

韩振燕  柳 汀


摘要:家庭养老是中国社会重要的养老模式,在养老保障制度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家庭养老非正式制度经历了初始、发展、变革及挑战与探索四个阶段的演变,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文化和历史内生因素、家庭和家族外部载体结构,生活权威、资源配置、文化观念成为驱动家庭养老非正式制度发展的核心力、基础力和引导力。在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家庭养老非正式制度的价值重塑,激发家庭养老自发高效的功能,营造敬老孝亲的社会氛围,加强与正式养老制度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家庭养老;非正式制度;制度演变;价值驱动;价值实现



19

网民网络心理依赖、疏离现实与自我救赎 


周 彬


摘要:信息时代人们工作生活的大多数场景都与网络相连,这既给工作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导致了人们逐渐产生网络心理依赖。人们不合理地使用和依赖网络,沉溺于网络场域,造成疏离现实,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研究网民网络心理依赖种种表现、特征及危害,分析网民行为异化和疏离现实的困境并提出网民回归现实、合理使用网络的自我救赎之策,将有助于正确引导社会大众网民健康使用网络。

关键词:心理依赖;行为异化;疏离感;自我管理;网络场域



20

儒、道、释:贯云石文学创作的思想内蕴及意义              


刘 洋


摘要:贯云石是有元一代文学大家,其作品之所以知名当世,与其蕴含的深厚多元思想分不开。贯云石作品中蕴含的主要儒家思想为忠信孝悌,所蕴含的主要道家思想为逍遥适性,所蕴含的主要佛家思想为勘破生死。作为一个非汉族作家,贯云石对于儒、道、佛思想的吸收和文学表达,显示了元代文学多民族文化和多元交融的历史面貌。

关键词:贯云石;忠信孝悌;逍遥适性;勘破生死



21

新世纪以来长篇小说历史叙述的三种范式及其问题             


雷 鸣


摘要:当代小说的历史叙述形成了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戏说历史的通俗小说等三种潮流。21世纪以来,当代作家试图摆脱历史叙述方法之“影响的焦虑”,表现重述历史的新姿态。基于文学场域的变化,近20年长篇小说的历史叙述,亦呈现三种范式:“大女主”成长史诗、大时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书写、革命历史的“考古学”叙述。这三种书写范式,虽然表现出历史叙述的新质,但却隐含着趋影视化、拟世情小说、仿悬疑叙事等消费主义文化视界,由此亦引致了历史在场的虚化、人物形象同质、历史主体精神的缺失、价值取向雷同、陈旧等诸多问题。如何不让历史沦为简单的情感道具与消费符码,在历史书写中注入深度思考,是未来小说历史书写须面对的一个严峻课题。

关键词:新世纪;长篇小说,历史叙述;三种范式



22

作为审美中介的大众传媒及其审美效应      


卫垒垒


摘要:泛审美化作为消费社会的主要审美现象,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审美化,即将非审美的东西变成美;二是主体的审美化,即将非审美的东西感知为美。研究者多从社会、经济、文化角度分析这一现象,忽略媒介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实大众传媒不仅改变了人类主体应对世界的方式,使其以审美的态度审视世界;也改变了客体世界的再现形式,使其只能以景观化的方式呈现,此即大众传媒的审美效应。换言之,大众传媒转化信息或者编码世界的过程就是审美化的过程。这种审美效应最终导致了非审美维度的缺失和现实感的丧失。对于美学而言,大众传媒的审美效应既是危机又是机遇。

关键词:大众传媒;泛审美化;景观社会;消费社会;信息时代



23

论清代“姑苏版”中的女性符号  


庄 唯


摘要:年画是清代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姑苏版”则是年画艺术的高峰。尤施卡的性别/性符号理论可用之解读清代“姑苏版”中的女性符号,探讨这一符号的内在构成,通过分析其图像特征、社会隐喻以及精神追求,探讨其背后隐藏的深刻社会文化内涵。尽管“姑苏版”女性形象并不能代表清代女性的整体风貌,但通过阐述该地区的女性符号特征,对明清乃至近代妇女思想研究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清代;姑苏版;女性符号



24

艺术可视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魏国彬


摘要:信息技术革命推动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呼唤艺术可视化。可视化研究在信息科学、教育科学、艺术科学和文化科学领域均有所体现,但是,具体研究进展不均衡,问题也较为突出:信息科学鲜见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教育科学重技术轻艺术交叉,艺术科学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文化与科技创新融合可视化缺位。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路径,一是立足5G影像传输优势,逐步拓展创新以图影为核心的信息科技理论;二是强化现代知识可视化理论创新,建设以网络图影资源为核心的虚拟仿真教学理论;三是推进信息与艺术的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以可视化技术为核心的艺术可视化创作理论;四是建设艺术可视化理论研究重点基地,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支撑体系。

关键词:艺术可视化研究;问题;路径选择



25

城市身份的视觉建构:哈尔滨城市电影异国情调特质探析   


李思扬


摘要:哈尔滨的电影文化几乎与城市文化同步发端,其影像历史丰富,特色鲜明,但其影史地位并未得到足够关注,关于城市影像特征也少有专门研究。文章结合哈尔滨的城市兴建与发展史,考察其城市影像状况,提取“异国情调”作为哈尔滨城市电影的显性特质,并从城市形象的视觉再现手段、城市空间的影像虚构策略和异国情调特质对于城市空间生产的反作用这三个方面探析这一电影特征对于哈尔滨城市身份的视觉建构作用。

关键词:哈尔滨;城市电影;异国情调;身份;空间生产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jhlt1958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邮编:230051

电话:0551-63438336

网址:www.jhlt.net.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